人性本质观
对人性本质的看法,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显示了以下四个论点:
$21$3对心身关系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心身合一的一元论观点,此观点显示在其需求层次论,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的发展是采连续观。
$22$3天性与教养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人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天赋善根是其一生发展的内在潜力。
$23$3对知识来源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综合观点,他认为理性主义所讲的先天理性、经验主义所讲的后天经验及现象论所指直觉,全都是知识的来源,而直觉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24$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非决定论的看法,不但反对物质决定论,而且也反对精神决定论。因此他强调个人的行为决定于他自己,决定于他自己的需求和自由意志,此点正显示马斯洛思想的“人本”特征。
3.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主要载于他 19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一书。惟他所指“动机”一词,并非如一般所持“动机是促发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说法;他所说的动机,是指人性本质中的善根。动机像一棵大树的种子,在长成大树之前,种子之内已蕴藏了将来成长为一棵大树的一切内在潜力。人类的动机也就是个人出生后一生成长发展的内在潜力。因此,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亦即其人格发展理论。马斯洛在该书中,将动机视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故而称为需求层次论。1954 年他在书中将动机分为 5 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实现的需求,1970 年新版书内,又改为如下之 7 个层次:
$21$3生理需求,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
$22$3安全需求,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
$23$3隶属与爱的需求,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24$3自尊需求,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25$3知的需求,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26$3美的需求,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27$3自我实现需求,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4.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据马斯洛估计,人群中能够自我实现者不过十分之一,原因是个人条件之外,难免受环境因素的限制。他选出美国名人中杰佛逊、林肯、爱因斯坦等人,认为他们都是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分析发现这些人的人格特质有几点相同:
$21$3 有良好的现实知觉;
$22$3 能正视自己、别人和自然;
$23$3 他们活动和反应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
$24$3 能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看法;
$25$3 有独立自主性,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
$26$3 能认识人类;
$27$3 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厚的友谊;
$28$3 有与众不同的鉴赏力和审美观;
$29$3 具有民主的价值观;
$210$3 有一种哲理性、无敌意的幽默感;
$211$3 具有创造力;
$212$3 有较多的高峰体验;
$213$3有高度的社会兴趣,但不墨守成规。
在这些特征中,马斯洛特别强调顶峰体验的概念。顶峰体验指自我实现者在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体验到欣喜感、完美感及幸福感的经验。顶峰体验多在人生领悟、至爱授受、苦尽甘来或宗教悟道等情境下产生,是人生难得的经验,只有实际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此体验。高峰体验是人类的共同感受,每个正常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得到这种体验。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频率较高且程度较深。
5.超个人心理学
由于不满足于人本主义只关注个体自我及其实现,再加上受到东方智慧的影响,马斯洛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经常和苏蒂奇等其他人本心理学家讨论超越人本的问题。他们开始酝酿关于这一新领域的心理学,即“第四势力”或超个人心理学。马斯洛认为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马斯洛修正和拓展了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特别是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等。超个人心理学自诞生之后,在西方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