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3时序知觉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生活经验〔如:生活作息制度和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如太阳的东升西落等)逐渐对时间及其顾序产生认知。首先,幼儿获得一日之内的时序观念。方格等人$2 1984$3通过实猃针对幼几的一日之内的时序知觉进行研究,主要发现:①4岁的幼儿多数不能理解早、中、晚的关系。②随着年龄的增长,5、6岁的幼儿对于早、中、晚的关系能够正确掌握,但是他们对时序的认识较依赖自己的直观经验。比如幼儿在进行时间排序时会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一日的生活,“早晨起来儆早操,中午在幼儿园吃饭,晚上爸爸来接我回家”等。③7岁左右$2入学后$3,儿童的时间概念才由直观、感性变为抽象稿括。其次,学前几童对一日延伸时序的认知还有困难。如:6岁儿童对于“昨晚”和“明早”等一日延伸概念的排序存在认识困难。再次,幼儿对于循环周期较长的时序(如周、季节等)的认识存在困难。研究结果表明:对学前儿童来讲,循环周期越短认知情况越好,而循环周期越长认知情况越差(方格,1984$3。
$2二$3时距知觉
幼几的时距知觉存在局限性。首先,幼儿的时间观念不稳定,对短时间的时距估计不准确。1928年苏联学者爱尔金曾对儿童的时间知觉的年龄特点进行研究,他得出儿童在对时距的估计上有时是不精确的,随年龄的增长,平均误差减少30%。斯迈思、戈德斯通等人曾研究过6~14岁的儿童对以秒计的主动时间估计和被动时间估计,结果发现6、7岁的儿童对时间的判断则欠准确。他们对时间的判断都多变而不稳定,对30秒的估计偏短,且不能从有关时间的参考信号纠正估计的错误;而8~14岁的儿童对短时间的估计比较准确,时间观念已渐趋稳定,并能利用有关的参考信号帮助纠正错误,他们已和成人无多大差别。
另外,儿童的时距知觉受空间距离和速度等直观刺激的影响。皮亚杰提出:儿童只能依靠速度和距离来考虑时距的长度,所以对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只能在有空间移动或变化的背景中考虑才有意义。皮亚杰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给学龄前儿童看桌子上放着的两个机械蜗牛,实验者同时使两个蜗牛启动爬行,其中一个蜗牛爬得快,另一个蜗牛爬得慢。当快的蜗牛已经停止时,慢的蜗牛还在爬,可是最终仍未赶上快蜗牛。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能正确再现究竟是哪个蜗牛先停下。大部分儿童都说慢蜗牛先停下,因为它走的路程比较短。
皮亚杰认为儿童最初是以距离概念代替时间概念的。儿童时间、速度和距离概念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4、5岁$3,儿童仅以物体在空间停顿点的长短来定义时间、速度和距离。儿童认为蜗牛停在离起点较远的地方,它花的时间较长,速度较快,因而走的距离也更长。第二阶段,儿童开始考虑到诸如蜗牛起点一类的因素。皮亚杰总结到,这一阶段是逐渐脱离以终点为基d的直觉去中心化阶段。第三阶段〔7、8岁左右$3,儿童进入概念掌握阶段,最终把时间和空间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