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劳模精神,汇聚实干力量
顾永林1949 年出生于上海,1967 年高中毕业,1968 年11 月, 他被分配到了上海针织十厂当工人,后来,又去了大明针织厂、针织运动衣厂、针织十一厂……一个大圈子兜下来,始终没离开过纺织针织领域。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演绎到顾永林身上,就是辗转百家厂,识得千般难。他说:“每次岗位调整,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顾永林对那段经历有着极其清晰的认识。熟悉业务、为人正直、早年入党、了解工人……这些逐渐养成的个人素养,决定了顾永林终有一天要肩负大任。
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工段长,到车间主任,再到小厂的厂长,直至担任一家大厂的厂长,顾永林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纺织针织领域。从 1984 到大明针织厂担任党委书记,到前往上海针织十一厂、上海针织运动衣长担任厂长,又于上世纪90 年代初担任中华第一棉纺针织厂厂长,顾永林每到一处,都是这家单位面临转型、兼并、重组或是产业转向、甚至关闭等难题的关键时期。顾永林的出现,总能化腐朽为神奇,不仅让单位往既定的方向顺利前行、完成目标,而且能顺势解决很多因改革而出现的负面问题。常年的企业管理经历,使得顾永林成了一名企业改革的坚定拥护者,也正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的岗位转换,他的所思 所想就会更主动、更清晰。
1990 年,“中华一针”(即中华第一棉纺针织厂)作为拥有数千职工的大型国有企业,它生产的“菊花牌”针织服装在市场上的业绩却屡屡下滑,企业面临四面楚歌的窘境。顾永林接任“中华一针”厂长后做的头一件事,就是赶紧组织技术人员攻关难题搞研发。当时的中华第一棉纺针织厂正进行产能升级,大批职工面临下岗和分流的危机。这时,顾永林向全厂工人宣布:“我们中华一针,不允许一个工人下岗!”这条消息,瞬间传遍了全行业,也曾作为新闻热点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既要改革,又不能让工人下岗,这是一道世纪难题。但顾永林连出了三大招,顿时将这道难题化解。一是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岗位能力;二是大力推进高支棉面料的研发”;三是亲自出马,马不停蹄地在全国进行铺点,发展经销商,开设专卖店。就这样,一家面临亏损的国有企业,在顾永林的不懈努力下,逐渐开始扭亏增盈,并创造了年上缴利润超过1000 万元的业绩。这在当时几乎是奇迹。
1994 年,中华第一棉纺针织厂以其“菊花牌”特有的优质资产,在兼并了几家亏损小厂后,组建成为上海菊花纺织针织集团公司,由顾永林担任首任总经理。随着菊花品牌赢得市场认可,顾永林开始着手打磨企业的全产业链模式,也就是从棉花进厂到成衣出厂,由工厂内部全线完成。
顾永林组建销售部门,筹集资金研发高端产品,以销量定产量,以需求定研发、定产品。为了考察棉花质量,他每年都要在上海和新疆鄯善地区之间往返多次,每次一到目的地,顾永林便带人直接奔到田头,查看棉花的生长的情况。很快,上海纺织系统第一个工厂级的原棉公司在新疆成立了,开始从源头上为企业提供了最直接、最优质的原材料保障。
由于顾永林的积极打造,一条能够保障企业产品踏上市场便极受消费者青睐的“菊花牌”系列产品线逐渐形成,针织品、棉纱、混纺纱、服饰、鞋帽、袜子、箱包、皮革制品及原辅材料一应俱全。顾永林本人也获得了1995 年度和1997 年度的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2000 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国纺织界屈指可数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顾永林敢干的事情,别人不一定敢,顾永林身上蕴含的能量,又有几个人具备呢?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检验自身能力。所以他说:感谢这个时代,给予我这样的人实现梦想的机会。
奋楫争先,勇立潮头正是像顾永林这样的企业家用积极求索的态度,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壮阔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