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政策的利与弊
支持价格也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的价格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比如粮食的价格,由于产量大,供给多,如果只是市场调节的话,给农民的收购价格会比较低,国家为了保护农民的权益和生活,给予粮食收购者一些补贴,进而补贴农民,提高收购价格来造福农民,这个收购价格就叫做支持价格。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实行这种价格,使他们的农业非常发达,以美国为例。2002 年5 月13 日上午,布什总统在白宫正式批准了当月上旬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新的农业政策。根据新法案,美国政府将在今后6 年内为农业和畜牧业提供517 亿美元的补贴,每年的补贴幅度在64 亿美元。我国对农业实行的“保护价敞开收购”实际也是一种支持价格。支持价格的作用, 以农业为例,从长期看支持了农业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使农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对过剩的农产品政府只有大量收购,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靠保护成长起来的事物是缺乏生命力的,加入WTO 以后如果仍用这种支持价格,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状况。另外,政府解决收购过剩的农产品方法之一就是扩大出口。这就引起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农产品市场而进行贸易战。限制价格也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 控制通货膨胀。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很多生活必需品都实现限制价格,小到柴米油盐大到住房都有补贴。限制价格有利于社会平等,但从长期看,价格低不利于抑制需求,也不利于刺激供给,使本来就短缺的商品更加短缺。为了弥补供给不足部分,政府往往会采取配给制。例如,我国住房长期以来实行配给制和低房租,这种政策固然使低收入者可以有房住,但却使房屋更加短缺,几十年住房问题解决不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逐步放开公产房的房租和住房分配政策的不断改变,商品房的价格由市场调节,调动了开发商建房的积极性,解决了多年来住房需求的短缺局面。限制价格是一项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失败的制度安排,经济学家不主张利用限制价格,因此,最终要被设计者放弃也就是必不可免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消大量的限制价格政策,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都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发展到今天的买方市场,商品由过去的短缺发展到今天的过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