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案例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诗人、一位哲学家和一位植物学家同去春游,感到田野景物大不相同。诗人看到的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潺潺的流水和蜿蜒的小路,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哲学家看到的是枯木逢春、万物复苏,想到的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在永恒运动中保持着和谐的秩序;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路旁栽着什么树、河边长着什么草、墙上开着什么花。原来,他们三个各有自己的春游目的,诗人是为了激发创作的灵感;哲人为了领悟宇宙的真谛;植物学家为了探究生命的奥秘。
思考
他们三个为什么对同样的对象会有不同认识?说明了什么?
预习案例
美国人类学家基辛在《当代文化人类学》一书的开篇讲了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保加利亚主妇招待她美籍丈夫的朋友们吃晚餐。当客人把盘里的菜吃光后,主妇就问客人要不要再来一盘。因为在保加利亚,如果女主人没让客人吃饱的话是件丢脸的事情。客人中的一位亚洲留学生接受了第二盘,紧接着又吃了第三盘,使得女主人忧心忡忡地又到厨房准备下一盘菜。结果,这位亚洲学生吃第四盘时竟撑得摔倒在地上了。因为在他的国度里,是宁可撑死也不能以吃不下来侮辱女主人的。
思考
1. 看完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 文化对交往方式有何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