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的发病机制

子宫颈癌的发病机制

宫颈上皮由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和宫颈管的柱状上皮共同组成,两者在宫颈外口处交接,称为原始鳞—柱状交界。此部位随体内雌激素水平发生移行。如新生女婴、妊娠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多,使柱状上皮外移;而幼女期、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低落,可使此部位内移。这种随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而发生移动的部位称为生理性鳞—柱上皮交接部。在原始鳞—柱交接部和生理性鳞—柱交接部之间形成的区域称为移行带区,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病因及诱因】

  子宫颈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初次性生活时间及性伴侣数目   

   初次性交在16岁以前者,下生殖道发育未成熟,对致癌因素较敏感,其发病风险是20岁以后进行初次性交者的2倍;性伴侣越多,妇女患子宫颈癌的风险性越大。

2.性卫生及分娩次数   

  性卫生不良及阴道分娩次数过多,使子宫颈癌发病的危险性次数增加。

3.病毒感染  

  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通过性交途径感染某些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人乳头瘤病毒、人巨细胞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关。

4.其他  

妇女与患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前妻曾患子宫颈癌的高危男子有性接触,则易患宫颈癌。另外,经济状况低下、种族和地理环境也与子宫颈癌的发病有关。

【转移途径】

以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为主,血性转移极少见。

1.直接蔓延

直接蔓延最常见。癌组织直接侵犯邻近器官,向下侵犯阴道,向上可累及子宫下段与宫体,向两侧可扩散至子宫颈旁及阴道旁组织,甚至延伸至骨盆壁,向前后可侵犯膀胱及直肠。

2.淋巴转移

癌组织局部浸润后,侵入淋巴管,形成瘤栓,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并在淋巴管内扩散。淋巴转移的发生率与临床期别直接相关。最初受累的淋巴结有宫颈旁、闭孔、髂内、髂外淋巴结;继而累及骶前、髂总、腹主动脉旁和腹股沟深浅淋巴结。晚期还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3.血行转移

极少见,多发生在晚期。癌组织破坏小静脉后经体循环转移,主要转移到肺、肾或脊柱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