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的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1.宫缩过强或强直性收缩,包括缩宫素应用不当。
2.子宫存在开放性血管,如宫颈裂伤、子宫破裂、剖宫产术、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中期妊娠流产宫颈有裂伤者。
3.胎死不下:妊娠20周后的胎儿在子宫内死亡而未娩出。
4.滞产、过期妊娠、多产妇、巨大胎儿等。
羊水栓塞发生时,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羊水内的有形成分(毳毛、胎脂、角化上皮细胞等)经肺动脉进入肺循环阻塞小血管引起肺动脉高压,同时由于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肺血管痉挛、冠状血管痉挛及支气管痉挛。羊水中抗原物质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致使小支气管痉挛,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使肺通气、肺换气减少,反射性地引起肺内小血管痉挛,使左心回心血量减少,左心排出量减少,肺回流量也明显下降,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最终致末梢循环衰竭,急性右心衰竭和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病例中的75%死于此种原因。此外,羊水中作用于胎儿的抗原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而导致休克;羊水中的某些成分可激发外源性凝血系统,使血管内产生广泛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羊水也存在激活纤溶系统的物质,并且血液凝固产生的纤维蛋白代谢产物也可激活纤溶系统,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DIC$3,因而使纤溶活动增强以至于发生纤溶亢进。此时,因大量凝血物质消耗,最终导致全身性出血、急性呼吸循环衰竭、DIC等病理变化常使母体多脏器受累,以休克肾、急性肾小管坏死、广泛出血性肝坏死、肺及脾出血等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当两个以上重要器官同时或相继发生功能衰竭时称为多系统脏器衰竭,其病死率几乎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