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1.骨盆异常 男性型骨盆或类人猿型骨盆,骨盆入口前半部较狭窄,后半部较宽。较宽大的胎儿枕部易取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扁平骨盆和均小骨盆的骨盆入口前后径都比较小,但横径相对宽大。胎头易以枕横位衔接入盆。骨盆形态异常往往导致多个平面的不同径线同时都偏小,使得胎头旋转困难而造成持续性胎位异常。
2.胎头俯屈不良 当胎头以枕后位衔接时,胎背和母体脊柱靠近,不利于胎头俯屈,头和脊背间不能形成弧形以适应产道的弯曲度。胎头俯屈不良又造成胎头以较大径线来适应产道,导致胎头径线与产道不相称,阻碍胎头下降及内旋转,而产生持续性枕后(横)位异常。
3.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力是胎先露下降及旋转的动力,在宫缩乏力时胎头下降与旋转的动力不足,胎头易滞于原来的胎位。而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时,常表现为继发性宫缩乏力。继发性宫缩乏力往往是枕后位或枕横位的结果,而宫缩乏力反过来又使枕后位或枕横位难以克服而呈持续状态。
4.头盆不称 胎头过大可妨碍胎头的内旋转,而呈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
5.其他 胎盘位于前壁时,临产前胎儿常处枕后位。因为胎儿腹侧常与胎盘处于相对的位置,所以临产后胎盘位置对胎位影响不大。但为前壁胎盘且又低置时,可能妨碍胎头的内旋转而出现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