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疑病症及护理

老年期疑病症及护理

疑病症患者并没有器质性的疾病,只是一种过于怀疑自己生病的心理障碍。老年期疑病症主要指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观念,患者诉躯体症状,反复就医,虽经反复医学检验阴性和医师解释没有相应疾病证据也不能消除患者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病因尚未明了。

【临床特征】

老年期疑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1.心理障碍

有两种表现,一为疑病感觉,指对身体某部位的敏感度增加,进而疑病,或过分关注。老年人的描述含糊不清,部位不固定。但另一种为疑病观念,老年人的描述形象逼真,生动具体,确信自己患有某种疾病,要求做各种检查,尽管检查正常,医师的解释与保证并不足以消除其疑病信念。常伴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

2.疼痛

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约有2/3的老年人有此症状,但对疼痛性质描述不清,有时甚至诉全身疼痛,但查无实据,以致四处求医却毫无结果。

3.躯体症状

表现多样而广泛,涉及身体许多不同部位,如恶心、吞咽困难、口腔内有异味、返酸、胀气、腹痛、心悸、呼吸困难,担心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等。

【治疗原则】

以精神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1.精神治疗

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在耐心倾听患者陈述与仔细检查之后,以事实说明所疑疾病缺乏根据,切忌潦草检查与简单解释。如配合其他治疗,疗效可能更好。对暗示性较高的患者,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催眠暗示可以获良效。

2.药物治疗

抗焦虑与抗抑郁药可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抗精神病仅对少数患者有效,哌迷清(2~8 mg/d)对单一症状的疑病症可以有良效。

【护理评估】

1.既往史

了解有无慢性躯体疾病及明显的心理不适症状;了解近期有无重大生活事件;了解老年人有无心理冲突及负性情感体验。

2.个性特征

评估老年人个性有无敏感、行为有无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等。

3.辅助检查

根据老年人所述临床症状做必要的检查,分清症状是器质性还是心因性疾病引起的。本病无阳性结果。

【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精神困扰

与过度关注自身健康有关。

2.舒适的改变

与疑病症的各种症状有关。

3.语言沟通障碍

与老年人的个性特征有关。

【护理目标】

1)老年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

2)老年人自我感觉舒适,因疑病而产生的各种躯体症状缓解或消失。

3)老年人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沟通能力。

【护理措施】

老年期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适当配合药物治疗。其护理措施如下:

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和接纳老年人,耐心听取老年人的诉述,尽量回避讨论症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逐步引导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真正患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心理障碍,需要用心理的方法治疗。注意与患者沟通时态度诚恳,语气不可模棱两可,但也不能做作或过分地关心、体贴,以免引起患者猜疑。

2.矫正老年人的不良认知

通过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教会老年人一些医学常识,改变其不良认知,纠正错误逻辑和推理。

3.转变不良生活方式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引导老年人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以转移注意力,减少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注。

【护理评价】

1)老年人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

2)老年人是否自我感觉舒适,因疑病而产生的各种躯体症状缓解或消失。

3)老年人是否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沟通能力。

【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

1)指导老年人及家属了解有关疑病症的相关知识。

2)指导老年人掌握完善自身人格的科学方法,寻求良好的支持系统。

【典型案例】

患者周某,男性,63岁。近两年来经常到医院检查身体,担心自身的健康状况。平时有个小毛病就紧张恐惧,一看到同龄好友生病或病逝后,也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顽固地认为自己也患了某种疾病。虽检查未发现异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虑,失眠、易醒早醒、浅睡多梦,有时心慌、心烦、坐立不安,对疾病紧张恐惧、多思多虑、食欲不振、便秘。

评析

由于患者存在疑虑、失眠、易醒早醒、浅睡多梦,有时心慌、心烦、坐立不安、对疾病紧张恐惧,且感觉身体这痛那痛,但检查正常。考虑患者可能的诊断为老年期疑病症。患者可能的护理诊断:(1)精神困扰;(2)舒适的改变。护理措施:心理护理;矫正老年人的不良认知;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知识链接】

心理护理原则:(1)不要看有关医学卫生的书刊和其他宣教资料。这是疑病症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2)改变四处投医问病的习惯,除非确实有某种疾病,才接受必要的医学诊治。(3)杜绝经常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习惯。无根据的担心疑虑,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导火线。(4)只要不是器质性疾病,对自己身体上一切功能性症状和不适要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