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中毒、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老年人心脏和机体其他器官出现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以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且常与心功能不全或循环系统其他疾病有关。
【临床特征】
心律失常的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部分患者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心悸、头晕、胸闷、心绞痛;严重者发生晕厥、黑蒙、心力衰竭、休克,甚至猝死等。老年人的表现还具有以下特点:
1.病因复杂
老年人发生心律失常的病因较为复杂,绝大多数患者有心脏病史,其他的原因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感染、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引起,也有尿毒症、脑出血等。
2.症状不典型
老年人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与青壮年的表现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周身乏力、易疲劳、心悸、情绪不稳,有的甚至表现为行动不便、行走困难等,上述表现易被误认为是由于年老所致的生理功能减退的表现。
3.药物疗效不理想
老年人对药物敏感性和耐受性降低,使治疗效果不佳,并且在用药物治疗中比年轻人容易发生毒性反应。
4.症状重、变化快
老年人发生急性心律失常可使心脏的血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加之老年人血管的舒缩功能减退,血压调节能力降低,出现头晕、晕厥、抽搐,甚至合并症的恶化。
【护理评估】
1.病史
老年人的心律失常可以见于各种情况。窦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吸烟、饮茶或咖啡和酒、运动、情绪激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见于服用各种药物。老年人室性心律失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房纤颤主要发生于引起心房扩大的心脏病的老年人。
2.身体状况
窦性心律失常患者表现为心率变化或心律不规则;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律不规则或心率的变化等,严重者可伴晕厥甚至休克等;房颤患者主要特点是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和脉搏短绌。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各种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
【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出量减少、组织脏器供血不足有关。
2.焦虑
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疗效不佳、缺乏相应的知识有关。
3.潜在并发症
(1)心力衰竭:与严重的心律失常有关。
(2)猝死:与严重的心电紊乱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有关。
(3)休克: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心脏输出量降低有关。
【护理目标】
心律失常被控制或消失,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活动耐力得到提高,能进行适当的活动。无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或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患者情绪稳定,焦虑减轻或消失等。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休息。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和避免任何不良刺激。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患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症状明显的患者如胸闷、心悸、头晕时,嘱患者采取高枕卧位、半坐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对伴有气促、发绀等缺氧指征的患者,给予氧气持续吸入;对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发作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和烈酒等,给予清淡的、易消化的和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
2.病情观察
(1)心电监护。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必须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潜在的引起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如频发性、多源性、成联律的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落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R on T)、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一旦发现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立即报告医生,配合紧急处理。
(2)防治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头昏、晕厥、气促、乏力等症状,提示发生猝死先兆。嘱患者立即停止活动,给予氧气吸入,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变化。发生严重并发症时,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备好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等猝死表现时,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心肺复苏、非同步直流电复律或临时起搏等。
3.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速度等。口服药应按时按量服用;静脉注射时速度应缓慢,必要时心电监测。
(2)观察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变化,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用药而引起的心律失常。①利多卡因:用于治疗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一般先静脉推注50~100 mg,有效后再以2~4 mg/min的速度静滴维持,应注意给药的剂量和速度,防止剂量过大引起眩晕、意识模糊等。②胺碘酮: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副作用有胃肠反应、肝功能损害、低血压,少见的肺纤维化等。③普萘洛尔: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可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④普罗帕酮:主要用于治疗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引起恶心、呕吐、眩晕、房室传导阻滞、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等。
4.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心律失常的诱因及其治疗的可靠性,解除患者思想顾虑,缓解焦虑的情绪。学会放松如读书看报、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尽早控制病情,从而减轻躯体不适和紧张情绪。
【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2)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则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活动。
(3)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饮食应低脂、易消化,保持大便通畅。
(4)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5)告知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撤换药物,有异常时及时就诊。
(6)教会患者及家属监测病情。
(7)患者定期随访,经常复查心电图,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对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及家属做好相应的指导。
【护理评价】
心律失常被控制或消失,活动耐力得到提高,能进行适当的活动。无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或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患者情绪稳定,焦虑减轻或消失等。
人工心脏起搏器主要用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窦性停搏等,医师通过一个小手术将起搏器植入患者前胸部皮下,电极经过静脉血管通道将心脏与起搏器连接在一起。根据起搏器种类不同,每台起搏器可使用6至10年左右,植入起搏器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感觉到起搏器的存在,起搏器并不影响正常的起居、交际、运动、旅行,它可缓解患者的病痛,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