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减弱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心力衰竭时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是各种原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
【临床特征】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以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和全身乏力为主;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以肝脏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和水肿为主。老年人的心力衰竭具有以下特征:
1.临床表现隐匿,症状不典型
大多数没有心悸、气短等典型表现;部分患者仅表现为夜间咳嗽或不能平卧睡眠等。
2.合并症多
患者可伴发很多合并症,最常见的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其次可有肾功能损害、心律失常等。
3.感染
感染是最多见的诱因,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成为最常见的诱发心力衰竭的原因。
4.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老年人各器官代偿能力很差,故病情逐渐加重。
【护理评估】
1.病史
患者原有的心脏病史;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的因素如呼吸道感染等;主要症状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治疗的经过等。
2.身体评估
全身的一般状态,是否有呼吸加快、交替脉。是否存在舒张期奔马律、两肺底湿啰音;颈静脉充盈或怒张、下肢水肿等。此外,还有原发心脏病的体征,如发绀、心脏瓣膜疾病的杂音等。
3心功能分级
根据患者自觉活动能力可将心功能分为四级:
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Ⅱ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日常活动可引起上述症状,休息后很快缓解。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轻于日常活动即可出现上述症状,休息较长时间后症状方可缓解。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左心衰竭时可有肺门阴影增大、肺纹理增加等表现;右心衰竭的患者可见右心室增大,有时伴胸腔积液表现。
(2)超声心动图可提示心腔大小变化、心瓣膜结构及功能情况。
(3)心电图检查可有左心室肥厚劳损、右心室肥大等心电图改变。
(4)心导管检查提供心功能状况。
5.心理—社会评估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发展至晚期的表现。长期的疾病折磨和心力衰竭的反复发作,患者产生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家属和亲人也会因长期照顾患者感到疲劳,过多考虑今后生活,忽视患者的病情,常使患者陷于焦虑、内疚、绝望甚至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心排血量下降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左心衰竭致肺循环淤血有关。
3.体液过多
与右心衰竭致体循环淤血,钠、水潴留有关。
4.潜在并发症
洋地黄中毒与应用洋地黄过量有关;感染与肺淤血有关。
【护理目标】
(1)患者活动耐力增加、呼吸困难明显改善,血气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2)水肿、腹水减轻或消失,尿量趋于正常。
(3)无感染和洋地黄中毒的发生。
(4)情绪稳定,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护理措施】
1.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
(1)休息与活动。了解患者目前的心功能状态和日常活动量。根据患者心功能状态决定其活动量,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定活动计划。
心功能Ⅰ级:不限制患者一般的体力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心功能Ⅱ级:体力活动应适当限制,可做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
心功能Ⅲ级:一般的体力活动应严格限制,可以自理日常生活或在他人协助下自理。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含维生素丰富的易消化饮食。限制水和食盐的摄入量,低盐饮食对于减轻水、钠潴留很重要,限制钠盐的方法为轻、中、重度心力衰竭每天摄入氯化钠分别为5 g、25 g、1 g。防止便秘的发生,保持大便通畅,饮食中需含粗纤维丰富的食物。
(3)用药。按医嘱使用强心、利尿及血管扩张剂,同时观察疗效及副作用。
(4)加强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护士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处处为患者着想,并为患者提供一切方便和积极心理支持,以调适心理压力,消除负性情绪。对高度紧张、焦虑、精神不易放松的患者除借助小剂量镇静剂外,更需要的是对医护人员的信赖。
2.缓解呼吸困难
(1)给予氧气吸入,根据缺氧的轻重程度调节氧流量,一般为2~4 L/min。
(2)患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使膈肌下移,以利于呼吸。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翻身、咳嗽,尽量做缓慢深呼吸。
(3)控制输液量和速度,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其重要性,以防患者及家属随意调快滴速,诱发急性肺水肿。
(4)鼓励患者在心功能改善后尽早活动,以增加肺活量。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
3.预防感染
注意保暖,避免着凉,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
4.用药的护理
(1)洋地黄。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的减退对洋地黄的耐受降低,易引起中毒,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视力模糊等,立即报告医师。
(2)利尿剂。应用利尿剂的时间宜选择在早晨或日间,以免夜间排尿过频而影响患者的休息。注意观察过度利尿引起的低血容和电解质紊乱等。
(3)血管扩张剂。应用时,需密切观察血压和心率,尤其静脉给药时需注意滴速和调整剂量使血压维持在安全范围内,以免发生低血压。
5.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维护心脏功能。
(2)饮食宜清淡、低盐、易消化、富营养、含适量纤维素饮食,防止便秘。
(3)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避免劳累,活动量要适宜,以不出现心悸、气急为原则。
(4)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钠盐摄入过多等。
(5)严格遵医嘱服药,强调不随意增减或撤换药物的重要性。服洋地黄者应会识别中毒反应并及时就诊;用血管扩张剂者,改变体位时动作不宜过快,以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6)叮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访,防止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