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OSC的发病机制

【病因】
常见原因是胆管结石,其次为胆管蛔虫、胆管狭窄或胆管、壶腹部的肿瘤等。此外,胆肠吻合术后、经T形管造影、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也可引起本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肠球菌、厌氧菌等,可为单一细菌感染,也可为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性感染。
【病理】
基本病理改变是胆管完全梗阻和胆管内化脓性感染。胆管完全梗阻后,引起梗阻以上胆管扩张,胆管壁充血、水肿、增厚,黏膜糜烂,形成溃疡;肝脏充血、肿大,肝细胞肿胀、变性,肝内胆小管内胆汁淤积。继发感染后,胆管腔内充满脓性胆汁,胆管内压力升高,当升至1.96 kPa(20 cmH2O)时,胆管内细菌和毒素可渗至腹腔;超过3.92 kPa(40 cmH2O)时,胆管内细菌和毒素即可逆行入肝窦,造成肝急性化脓性感染、肝细胞坏死,并发多发性胆源性细菌性肝脓肿。胆小管破裂可与门静脉形成瘘,引起胆管出血。少数患者的脓性胆汁穿越破碎的肝细胞进入肝静脉,再进入肺内,导致肺内发生胆汁性血栓,大量细菌、毒素进入胸导管、血循环,可导致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