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及转移

(一)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因为在这种饮食条件下,肠道内胆酸和胆固醇的代谢产物增加,大便中厌氧菌增多,使致癌原和促致癌原形成。纤维素减少,使粪便通过肠道速度减慢,使肠道内致癌物质浓度增加,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而导致大肠癌发病机会增多。
2.大肠慢性炎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恩病等由于肠黏膜破坏,溃疡修复增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发生癌变。血吸虫病虫卵在直肠黏膜沉积,引起血吸虫性肠炎,其发生癌变率也高于正常人群。
3.大肠腺瘤癌变 腺瘤可分成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三类。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家族性多发性腺瘤也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若不治疗,其恶变率高。
4.其他 如遗传因素、既往大肠癌、乳癌病史等。
(二)病理
1.分类 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分为:①肿块型:肿瘤向肠腔内生长,瘤体较大,向周围浸润少,易发生溃烂、出血、感染和坏死。此型恶性程度较低,预后最好。好发于右半结肠,尤其是盲肠。②浸润型:癌肿沿肠壁蔓延浸润,易引起肠腔狭窄、梗阻。出现转移早,预后最差。多发生于左侧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③溃疡型:是大肠癌最常见类型。癌肿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四周浸润,早期即可有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致肠壁出血、感染、穿孔。
根据组织学分型可分为:①腺癌:可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其中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占75%~85%,管状腺癌最为常见,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腺癌三种。其次是黏液腺癌,占10%~20%,恶性程度较高。未分化癌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最差。②腺鳞癌:肿瘤由腺癌细胞和鳞癌细胞构成,主要见于直肠下端和肛管,较少见,分化多为中度至低度。
2.转移途径
(1)淋巴转移:这是结肠癌主要的转移途径。首先到结肠上和结肠旁淋巴结,再到肠系膜周围淋巴结和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
(2)血行转移:多见于肝脏,其次还可转移至肺、骨等。
(3)直接浸润:可侵入邻近脏器。如乙状结肠癌常侵犯膀胱、子宫、输尿管等处。横结肠癌可侵犯胃壁等。
(4)种植转移:癌细胞也可在腹膜种植。
3.分期 根据癌肿的浸润范围进行分期,目前常采用Dukes分期法:A期:病灶局限于肠壁内;B期:癌已侵犯至肠壁以外;C期:癌已侵犯至肠壁以外,且有区域转移;D期:癌肿已广泛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