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的病理生理

烧伤的病理生理

根据烧伤的病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期,但各期之间常互相重叠,每期都有其病理生理特点。

(1)急性体液渗出期(休克期):严重烧伤后,最早的反应是体液渗出,一般持续36~48小时。由于组织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液聚积至细胞间隙,形成水肿、水疱或自创面渗出,使体液减少,水、电解质失衡,酸碱紊乱,血液浓缩。小面积浅度烧伤,体液的渗出量有限,通过人体的代偿,不致影响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烧伤面积大而深者,由于体液的大量渗出和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烧伤后的体液渗出是逐步的,可自伤后数分钟即开始,至2~3小时最快,8小时达高峰,12~36小时减缓,48小时后趋于稳定,渗出于组织间的水肿液开始回吸收。深度烧伤可致皮肤脱水、凝固甚至炭化,形成焦痂。烧伤后48小时内,最大的危险是低血容量性休克,故临床称之为休克期。

(2)感染期:48小时后由于水肿液回吸收,感染就上升为主要矛盾,直到创面愈合。烧伤后3~5天是急性感染的高峰。皮肤生理屏障功能破坏给细菌入侵带来机会,创面坏死组织和蛋白质的渗出液成为致病菌的良好培养基;机体经过休克的打击,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下降。即使浅度烧伤,如早期处理不当,此时可发生创周炎症(如蜂窝组织炎等)。深度烧伤形成焦痂,至伤后2~3周创面坏死组织广泛溶解,出现全身性感染的第二个高峰。与此同时,与健康组织交界处的肉芽组织也逐渐形成,坏死组织如能及时清除或引流,肉芽组织屏障多数在2周左右形成,可限制病原菌的侵入。大面积的侵入性感染,痂下组织细菌含量经常超过105/g,并可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增多,感染发展使创面和周围组织炎症恶化。创面表现污秽,出现褐色、绿色坏死斑片,覆盖脓性分泌物,并有臭味,边缘皮肤易被侵袭溶解,即使细菌未侵入血液也可致死,此称为“烧伤创面脓毒症”。

(3)修复期:组织烧伤后出现炎性反应的同时组织修复即开始。浅度烧伤多能自行修复;深Ⅱ度烧伤靠残存的上皮岛在痂皮下融合修复;Ⅲ度烧伤在伤后2~3周或更长时间开始溶痂,须靠皮肤移植修复。严重的深度烧伤,创面的纤维化修复是不可避免的,瘢痕增殖和挛缩将造成毁容、肢体畸形和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