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口修复过程

创口修复过程

1.充填期

受伤后伤口和组织裂隙先被血凝块充填,继而由炎性反应的纤维蛋白所充填。此期功能是止血和封闭创面,可减轻损伤。

2.增生期

伤后6小时左右,伤口边缘可出现成纤维细胞;24~48小时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后逐渐形成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等共同构成肉芽组织,充填组织裂隙。而原有的血凝块、坏死组织等,可被酶分解、巨噬细胞吞噬、吸收或从伤口排出,成纤维细胞合成的胶原纤维开始增多并有序排列,伤口强度逐渐增大。缝合的伤口创缘在2~3日后即可被增生的上皮覆盖。而肉芽组织内的胶原纤维逐渐增多,最终变为纤维组织(瘢痕组织),架接于断裂的组织之间。同时,上皮细胞从创缘向内增生,成纤维细胞可使伤口收缩。除了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增生,伤后还有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间叶细胞等增生。细胞的增生伴有细胞间的基质沉积。后者的主要成分是各种胶原和氨基多糖类如透明质酸、软骨素、皮肤素等,对组织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伤后新生的胶原大部分来自成纤维细胞,小部分来自增生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等。胶原能使新生的组织具有张力、强度和韧性,氨基多糖类在胶原纤维和细胞间起接续作用。

3.塑形期

经过细胞增生和基质沉积,创伤组织得以初步修复。为促进伤处功能的再建,新生的组织如纤维(瘢痕)组织、骨痂等,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随着机体状态的好转和活动的恢复而逐步变化调整;瘢痕愈合后的基质、胶原纤维一部分被转化和吸收,并改变排列顺序,使瘢痕软化且保持张力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