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的发病机制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尿路结石的病因极为复杂,有许多因素影响尿路结石的形成。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饱和状态、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和核基质的存在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的形成机制、病因、结石成分和流行病学有显著差异。上尿路结石以草酸钙结石多见,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以磷酸镁铵结石多见。
(1)流行病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职业、饮食成分、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和遗传等因素影响尿路结石的形成。肾和输尿管结石好发于20~50岁。
(2)尿液因素:1、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2、尿钙排出增加。3、尿pH改变,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在酸性尿中形成,磷酸镁铵结石和磷酸钙结石在碱性尿中形成。4、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如枸橼酸、焦磷酸盐、镁、某些微量元素等减少。5、尿液浓缩。
(3)泌尿系局部因素:尿液淤滞、尿路感染、尿路异物。
2.病理生理 尿路结石通常在肾和膀胱内形成,在排出过程中可停留在输尿管和尿道。肾及输尿管结石可直接损伤泌尿系统,并引起梗阻、感染和恶性变。结石损伤尿路黏膜可导致出血,位于尿路较细处如肾盏颈、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可造成尿路梗阻。尿路梗阻时更易继发感染,肾的感染易发展为肾积脓;尿道结石合并感染常有排尿困难、脓尿、尿道口出血或脓性分泌物,甚至导致尿道周围脓肿,脓肿破溃后可形成尿道瘘。感染与梗阻又促使结石迅速长大或再形成结石,加重泌尿系损害。肾盂黏膜可因结石的长期慢性刺激而发生恶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