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修复
一、伤口修复过程
以清洁伤口为例,其修复过程大体可分为三期:
①充填期 受伤后伤口和组织裂隙先被血凝块充填,继而由炎症反应的纤维蛋白所充填。此期功能是止血和封闭创面,可减轻损伤。
②增生期 伤后6小时左右,伤口边缘可出现成纤维细胞;24~48小时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后逐渐形成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等共同构成肉芽组织,充填组织裂隙。而原有的血凝块、坏死组织等,可被酶分解、巨噬细胞吞噬、吸收或从伤口排出,成纤维细胞合成的胶原纤维开始增多并有序排列,伤口强度逐渐增大。缝合的伤口创缘在2~3日后即可被增生的上皮覆盖。而肉芽组织内的胶原纤维逐渐增多,最终变为纤维组织(瘢痕组织),架接于断裂的组织之间。同时,上皮细胞从创缘向内增生,成纤维细胞可使伤口收缩。除了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增生,伤后还有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间叶细胞等增生。细胞的增生伴有细胞间的基质沉积。后者的主要成分是各种胶原和氨基多糖类如透明质酸、软骨素、皮肤素等,对组织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伤后新生的胶原大部分来自成纤维细胞,小部分来自增生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等。胶原能使新生的组织具有张力、强度和韧性,氨基多糖类在胶原纤维和细胞间起接续作用。
③塑形期 经过细胞增生和基质沉积,创伤组织得以初步修复。为促进伤处功能的再建,新生的组织如纤维(瘢痕)组织、骨痂等,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随着机体状态的好转和活动的恢复而逐步变化调整;瘢痕愈合后的基质、胶原纤维一部分被转化和吸收,并改变排列顺序,使瘢痕软化且保持张力和强度。
二、伤口愈合的类型
①一期愈合 又称原发愈合。边缘整齐、对合良好,缝合后能顺利愈合的伤口。组织修复以原来的细胞为主,连接处仅有少量纤维组织。愈合后功能良好。
②二期愈合 又称瘢痕愈合。组织缺损较大或曾发生化脓性感染的伤口。组织的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愈合后功能不良。严重者可有瘢痕挛缩或增生,影响外观和功能。
三、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①年龄 老年人皮肤萎缩、末梢循环差、巨噬细胞功能及蛋白合成减弱等影响愈合。小孩及青年人合成代谢旺盛,愈合迅速。
②感染 是影响组织修复的最常见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致病菌,多可损害组织细胞和基质,使局部成为化脓性感染病灶。
③异物存留及失活组织过多 伤处组织裂隙被此类物质充填,阻隔新生的细胞和基质连接,成为组织修复的不利因素。
④慢性疾病 如糖尿病、肝硬化、白血病、恶性肿瘤等,使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功能降低,影响组织的愈合。
⑤血液循环障碍 较重的休克使组织(包括伤处组织)处于低灌流状态,各种细胞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伤后组织修复将延迟。伤口包扎或缝合过紧,使局部缺血。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也可使远侧组织缺血难以恢复。血液循环良好的部位愈合快。
⑥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的创面往往愈合不良且强度低,伤口易裂开。肥胖者可因脂肪组织而致血流灌注差,愈合较慢而强度差。维生素及铁、铜、锌等缺乏,使细胞增生和基质形成缓慢,伤口愈合延迟。
⑦局部制动不够 因组织修复需要局部稳定,否则新生的组织再度损伤而影响愈合。
⑧类固醇激素 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渗出、成纤维细胞和胶原蛋白合成,分解胶原纤维,妨碍愈合;修复期,可使瘢痕停止增殖并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