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 郁 之 四
[法]夏尔·波德莱尔
当低垂的天空大盖般压住
被长久的厌倦折磨着的精神;
当环抱着的天际向我们射出
比夜还要愁惨的黑色的黎明;
当大地变成一间潮湿的牢房,
在那里啊,希望如蝙蝠般飞去,
冲着墙壁鼓动着胆怯的翅膀,
又把脑袋向朽坏的屋顶撞击;
当密麻麻的雨丝向四面伸展,
模仿着大牢里铁栅的形状,
一大群无言的蜘蛛污秽不堪,
爬过来在我们的头脑里结网,
几口大钟一下子疯狂地跳起,
朝着空中迸发出可怕的尖叫,
就仿佛是一群游魂无家可依,
突然发出一阵阵执拗的哀号。
——送葬的长列,无鼓声且无音乐,
在我的灵魂里缓缓行进,希望
被打败,在哭泣,而暴虐的焦灼
在我低垂的头顶把黑旗插上。
【注释】
本诗选自《恶之花》(夏尔•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是19世纪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鼻祖,被誉为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代表作有诗集《恶之花》、散文集《巴黎的忧郁》和评论集《浪漫主义艺术》等。
【赏析】
《恶之花》是一部对腐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揭露、控诉的作品,因而也是进行反抗的作品,同时也是诗人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带着忧郁、孤愤、病态的心理去追求解脱,追求光明、幸福和理想的失败的记录。《恶之花》作为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艺术上的首要特征是全面而出色地运用象征手法。
《忧郁之四》是其中的名篇。诗中“天空”“大地”“雨丝”被渲染得阴沉压抑,象征人类令人绝望的生存处境,“蝙蝠”“蜘蛛”象征人们胆怯的愿望和污秽的思想,“钟声”则象征反抗,结局是“送葬的长列”又一次失败。题中“忧郁”是一种抽象无形的情绪,难以言传,然而诗人通过一系列极富感情色彩的意象真实地传达出诗人内心忧郁的感觉,化抽象为具象,以实写虚,把哲学的沉思、生存价值的探讨蕴含诗中,使之既形象又含蓄而富哲理。
波德莱尔象征手法的理论基础是他提出的“感应论”和通感理论。象征主义认为世间万物背后都隐藏着宇宙的底蕴,诗人居于宇宙的中心,能超越表层洞透真谛,直觉地感受到它。诗人的任务不仅是描写出一事一物,更要写出面对一事一物产生的体念和感悟,写出这种万物之间的神秘对应。
【阅读与鉴赏练习】
1.试分析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试着写一首象征主义风格的小诗。
预 感
[德]里尔克
我像一面旗,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轻关,烟囱无声
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蜷缩回去
我挣扎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注释】
此诗的德语原著收在里尔克的诗集《图像集》里。译文选自《里尔克: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北岛著,载于《收获》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
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后期象征主义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诗集有《生活与诗歌》和长诗《杜伊诺哀歌》等。
【赏析】
里尔克曾给法国雕塑家罗丹当过私人秘书,其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深受罗丹的影响,同时里尔克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还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的影响。他善于把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凝聚为精致而又独特的意象,如同雕塑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震撼和深思。
诗中的“我”是诗人自己的写照,然而诗人却把“我”物化为一面“旗帜”,又把“旗帜”做拟人化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感到”“承受”“认出”“激动”“舒展”“蜷缩”“挣扎”“独自”“置身”写出了“我”君临天下又无限孤独的感觉。另外,此诗还运用反衬的手法,用“门”“窗”“烟囱”“尘土”反衬“旗帜”的敏感、孤傲。中国当代诗人北岛评论说,一般人写“旗帜”多半写它的质地、颜色、飘扬的状态等,把旗帜当物来写。里尔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它当作有血性、有情感的人来写,写出了它的内在灵魂,并通过这面“旗帜”展示“我”(诗人)的伟大抱负。题目《预感》充满期待,一切悬而未决,极具张力。“预感”(和波德莱尔的“忧郁”“虚无”一样)只是一种情绪,抽象而无形,是里尔克赋予它具体而有形的生命。
【阅读与鉴赏练习】
1.谈谈此诗通过象征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抱负。
2.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