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梗阻的分类及病理生理
1.分类
(1)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三类。①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常见原因有肠腔阻塞,如寄生虫、大胆石、粪块、异物等;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炎症、肿瘤、肠套叠等;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腹腔脓肿或肿瘤等。②动力性肠梗阻肠壁本身没有病变,梗阻原因是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失调所致。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前者常见于急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后、腹膜后血肿和感染等,后者很少见,见于肠道功能紊乱和慢性铅中毒等。③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而使肠管失去运动能力,如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增多,该类型已不属少见。肠梗阻在不断变化的病理过程中,上述各种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可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①单纯性肠梗阻无血运障碍,只有肠管内容物通过受阻。②绞窄性肠梗阻不仅有肠管内容物通过受阻,同时有肠管血运障碍。可因肠系膜血管受压、栓塞或血栓形成等使相应肠段急性缺血,也可在单纯性肠梗阻时,因肠管高度膨胀,使肠壁小血管受压,而发生肠管血运障碍。
(3)按梗阻部位可分为高位肠梗阻(空肠上段)及低位肠梗阻(回肠末段和结肠)。
(4)按梗阻程度可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
(5)按病情缓急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2.病理生理
(1)局部变化:①肠蠕动增强:单纯机械性肠梗阻,梗阻部位以上肠管蠕动频率及强度增加,以解除肠内容物通过障碍。②肠膨胀:梗阻近端因液体和气体的积聚而使肠管扩张膨胀,梗阻远端肠管则排空而变细。扩张与变细的交界处即为梗阻所在的部位。肠腔内的大量积气大多来自吞咽的气体,部分来自血液中气体弥散及肠道细菌分解发酵产生的气体。积液则来自梗阻上段胃肠道内容物。③肠壁充血、水肿、血运障碍:肠管膨胀,肠腔压力升高,肠壁变薄,使肠壁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淤血,肠壁充血、水肿、呈暗红色。由于组织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渗入肠腔及腹腔,使大量体液丧失。随病情的进展,出现动脉血运障碍,静脉血栓形成,肠管缺血、坏死或穿孔。
(2)全身改变:①体液丢失与电解质紊乱:正常消化道每日分泌消化液约8 000 ml,内含丰富的电解质和各种消化酶,正常情况下大部分被再吸收,仅有300 ml左右随大便排出。肠梗阻时,肠管吸收功能障碍,使大量体液滞留于肠腔,同时大量渗液渗入肠腔及腹腔。此外,禁食、呕吐及胃肠减压更加重了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因体液大量丧失,可引起严重脱水,血液浓缩,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有效血容量减少,甚至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②毒素吸收及全身感染:肠内容物积聚,细菌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同时由于肠壁通透性增加,使肠内细菌及毒素进入腹腔,又经腹膜再吸收,引起腹膜炎、脓毒症,甚至感染性休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