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为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主要发生者为4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但成人也有可能患病,因此可以说普遍易感。感染后只能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而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被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较快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绢等物品。患病者接触过的公共健身器械等。②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③饮用或食用被患病者污染过的水和食物。④吃有病毒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所在。饭前便后、外出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让儿童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易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送到医疗机构就诊,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