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糖不耐受性腹泻

乳糖是母乳、哺乳动物乳汁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婴幼儿腹泻后因肠道黏膜受损,会使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遭到破坏,导致奶中乳糖消化不良,引起乳糖不耐受性腹泻。特别是轮状病毒性肠炎后,容易继发乳糖不耐受性腹泻。
不同国家乳糖不耐受发生的高峰年龄段不同,日本在7~8岁,非洲在3~5岁。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4大城市3~13岁1168 名健康儿童调查提示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较高,87%的儿童乳糖不耐受发生在7~8岁性腹泻。
母乳和牛乳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小肠尤其是空肠黏膜表面绒毛的顶端乳糖酶的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乳糖,部分乳糖被结肠茵群酵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二氧化碳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加肠蠕动,使儿童表现不安,偶尔还可能诱发肠痉挛出现肠绞痛。乳酸的增加还使粪便的pH值降低。
乳糖酶损失程度与腹泻的严重程度和原因有关。在治疗腹泻的同时,只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利于腹泻期间营养素的吸收。腹泻好转后肠道黏膜修复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建议无乳糖配方使用2周或更长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