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死亡率及其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

婴儿死亡率及其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

婴儿死亡率是指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在1岁以内的死亡人数所占比率。它是国际上衡量儿童生存状况的主要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居民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妇幼保健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婴儿死亡率高达20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儿童健康十分重视,历届宪法都特别提出了保护母亲和儿童的条款,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儿童医疗保健机构、推行新法接生、提倡科学育儿、实行计划免疫,开展生长发育监测以及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开展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肺炎和缺铁性贫血等儿童“四病”的防治等,使得儿童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迅速下降,婴儿死亡率从1959年的70‰下降到2011年的12.1‰,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婴儿死亡率降至5.6‰,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