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小结

1.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淤血)。动脉性充血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静脉性充血往往是病理性的,可引起组织水肿或浆膜腔积液、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及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肺淤血常见于左侧心力衰竭引起的慢性肺淤血,可见心力衰竭细胞;肝淤血常见于右侧心力衰竭,切片状似槟榔,故称槟榔肝。
2.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强。血栓的转归:溶解、吸收,软化、脱落,机化与再通,钙化。血栓对机体的影响:有利的方面—止血作用,预防出血,防止炎症扩散;不利的方面—阻塞血管腔,栓塞,心瓣膜病,出血。
3.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最常见的是血栓栓子。栓子运行的途径一般与血流方向一致。
4.梗死是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动脉血流中断所导致的坏死。贫血性梗死多发生于组织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心、脾、肾等;出血性梗死见于侧支循环丰富及组织疏松的器官,且伴有严重淤血时,如肺和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