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患者,男性,20岁。因交通事故发生腹部挤压伤12小时入院。入院时患者昏迷,血压、脉搏均测不到。入院后立即实施剖腹探查,行破裂的肝右叶、脾脏切除术及两处肠穿孔修补术。术中吸出腹腔血性渗出物3 700 ml,输血2100 ml,补液1 500 ml。术后第3天,患者突然出现寒战,体温38.5℃,呼吸35次/分,血压40/23 mmHg,心率130次/分,尿量240 m1/24h,尿常规:RBC(+++),血液检查:WBC 19.1×10L。出凝血时间均延长,Plt 40×10L,Fib 1.85 g/L。BUN 40 mmol/L;PaO,45 mmHg。遂再次剖腹行另一处小肠切除,肠管外置,继续抗休克、抗感染72小时,综合支持治疗88天痊愈出院。
思考

1. 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2. 该病例的发展经过怎样?
案例评析
该患者在入院时血性渗出物达到3 700 ml并出现昏迷等休克症状,诊断为失血性休克,术后突然出现寒战、高热伴随血压降低、尿量减少等休克症状,因此术后诊断为感染性休克。
该病例发展经过:患者因大量失血,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引起血管持续收缩,重要生命器官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紊乱,出现失血性休克。经输血、手术抢救,患者失血性休克消失,但术后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白细胞数量增多,提示有细菌感染,细菌在体内繁殖释放大量毒性产物,激活人体产生各种炎性介质和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促发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小板聚集,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感染性休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