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
案例
患者,女性,59岁,间断咳嗽、咳痰5年,加重伴咯血2个月。患者5年前受凉后出现低热、咳嗽、咳白色黏痰,给予抗生素及祛痰治疗,1个月后症状不见好转,体重逐渐下降,后拍胸片诊为“浸润型肺结核”。肌内注射链霉素1个月,口服利福平、雷米封3个月,症状逐渐减轻,遂自行停药,此后一直咳嗽,少量白痰,未再复查胸片。2个月前劳累后咳嗽加重,少量咯血伴低热、盗汗、胸闷、乏力又来诊。病后进食少,二便正常,睡眠稍差。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 T 37.4℃,P94次/分,R22次/分,BP 130/80mmHg,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气管居中,两上肺呼吸音稍减低,并闻及少量湿啰音,心脏叩诊不大,心率94次/分,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血Hb 110g/L,WBC 4.5×109/L, N 53%,L47%,PLT 210×109/L,ESR 35mm/h,尿蛋白(- )。
评析
这是一位肺结核患者。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其致病作用主要与菌体成分有关。细菌的毒力与其所含的脂质成分有关,脂质含量越高毒力越强。主要成分包括:①索状因子;②磷脂;③蜡质D;④硫酸脑苷酯。
微生物学检查取痰液标本直接涂片,做抗酸染色,镜下如找到抗酸性阳性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将处理后的标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37℃培养,每周观察生长情况,通常3~4周长出肉眼可见的粗糙菌落。根据细菌生长繁殖的速度、菌落特点,抗酸染色的结果,进一步鉴定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