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分娩的四大因素
(一)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和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
分娩时,肌纤维产生规律性收缩称为宫缩,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临产后的宫缩能使宫颈管短缩消失、宫口扩张、先露下降和胎儿、胎盘娩出。其特点有:
(1)节律性:宫缩具有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宫缩是宫体肌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并伴有疼痛,故有“阵痛”之称。临产后随着产程进展每次阵缩由弱渐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随后由强渐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间歇期子宫肌肉松弛。阵缩如此反复出现,直至分娩全过程结束。分娩开始时,宫缩持续约30秒,间歇期约5~6分钟。随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渐长,间歇期渐短,当宫口开全(10cm)后,宫缩持续时间长达60秒;间期短至1~2分钟。宫缩强度也随着逐渐增强,临产初期约25~30mmHg,于第一产程末增至40~60mmHg,第二产程期间可达100~150mmHg,阵痛加重,而间歇期宫腔压力仅为6~12mmHg。宫缩时,子宫肌壁及胎盘血管受压,致使子宫血流量减少。宫缩间歇时,子宫血流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胎盘绒毛间隙的血流重新充盈。宫缩的节律性对胎儿有利。
临产后正常宫缩节律性示意图
(2)对称性与极性:宫缩起自两侧宫角部(受起搏点控制),以微波形式向宫底集中,左右对称,此为子宫收缩的对称性。然后以每秒2cm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在15秒内扩展至整个子宫,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宫底部收缩的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此为子宫收缩的极性。
子宫收缩力的对称性
(3)缩复作用:每当收缩时,子宫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期肌纤维放松,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能使宫腔内容积渐缩小,迫使胎先露逐渐下降及宫颈管逐渐短缩直至消失。
肌纤维缩复作用
2.腹肌和膈肌收缩力
腹肌和膈肌收缩力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当宫口开全后,胎先露部已降至阴道。每当宫缩时胎先露部压迫骨盆底组织及直肠,反射性地引产妇主动屏气,喉头紧闭向下用力,腹肌及膈肌收缩使腹内压增高,促使胎儿娩出。腹压在第二产程,特别配合宫缩时运用最有效,过早使用腹压易使产妇宫颈水肿,致使产程延长。腹压在第三产程可促使已剥离的胎盘娩出。
腹肌收缩
3.肛提肌收缩力
协助胎先露部在盆腔进行内旋转。当胎头枕部露于耻骨弓下时,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当胎盘降至阴道时,能协助胎盘娩出。
(二)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1.骨产道
骨产道指真骨盆,它是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娩过程中变化小,其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1)骨盆平面及其径线:将骨盆腔分为以下3个平面:
①骨盆入口平面(pelvic inlet plane):为骨盆腔上口,呈横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前缘。入口平面共有4条径线。
骨盆入口平面各径线
1.前后径11cm 2.横径13cm 3.斜径12.75cm
入口前后径:又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cm,其长短与分娩机制关系密切。
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侧骶髂关节至右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②中骨盆平面(pelvic midplane):为骨盆最小平面,最狭窄。呈前后径长的纵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该平面有2条径线。
中骨盆平面各径线
中骨盆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中骨盆横径:称为坐骨棘间径,是指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0cm。
③骨盆出口平面(pelvic outlet plane):为骨盆腔下口,由两个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坐骨结节间径为两个三角共同的底,前三角平面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降支;后三角平面顶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出口平面有4条径线。
骨盆出口平面径线(斜面观)
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出口横径: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cm。
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6cm。
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时,正常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①骨盆轴(pelvic axis):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称为骨盆轴。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完成分娩机制,助产时也应按骨盆轴协助胎儿娩出。
骨盆平面及产轴
②骨盆倾斜度(inclination of pelvis):指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正常为60°。若骨盆倾斜度过大,会影响胎头衔接和娩出。
骨盆倾斜度
2.软产道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伸展形成。妊娠12周后子宫峡部已扩展成宫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逐渐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拉长达7~10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肌壁被牵拉而伸展越来越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形成一环状隆起,称为生理性缩复环。正常情况下,此环不易自腹部见到。
生理性缩复环
(2)宫颈的变化:
①宫颈管消失:临产前宫颈管长2~3cm,初产妇较经产妇稍长。临产后的规律宫缩牵拉及宫缩时前羊水囊对子宫颈的压力:宫颈内口先扩张,随后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消失,宫口后扩张;经产妇多是宫颈管短缩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
软产道在临产后的变化
②宫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宫颈外口仅容纳一指尖,经产妇能容一指。临产后,宫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以及前羊水囊对宫颈的压迫,协助扩张宫口。胎膜多在宫口近开全时自然破裂。破膜后,胎先露部直接压迫宫颈,扩张宫口的作用更明显。当宫口开全(10cm)时,足月胎头方能通过。
③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临产后胎先露部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和扩张阴道,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的长筒,前壁短后壁长,阴道外口开向前上方,阴道黏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展,肌束分开,肌纤维拉长,使5cm厚的会阴体变成2~4mm,以利于胎儿通过。分娩时保护会阴不当容易造成裂伤。
(三)胎儿
胎儿的大小、胎位、胎儿发育有无异常均与分娩能否正常进行有关。
1.胎儿大小
胎头是胎儿最大、可塑性最小、最难通过骨盆的部分。胎儿过大会导致胎头径线过大,分娩时不易通过产道;胎儿过熟会致颅骨过硬,胎头不易变形,也可引起相对头盆不称,造成难产。
(1)胎头颅骨:由顶骨、额骨、颞骨各2块及枕骨1块构成。在胎儿期,各骨尚未愈合在一起,其间留有缝隙,称为颅缝,额骨与顶骨之间的颅缝称为冠状缝,两侧顶骨之间的颅缝称为矢状缝,顶骨与枕骨之间的颅缝称为人字缝,颞骨与顶骨之间的颅缝称为颞缝,两额骨之间的颅缝称为额缝。两颅缝交界空隙较大处称为囟门。胎头前部菱形的称为前囟(大囟门),后部三角形的称为后囟(小囟门)。颅缝与囟门的存在,使骨板有一定的活动余地,胎头有一定的可塑性。头颅通过产道时通过颅缝轻度重叠使其变形,胎头体积缩小,有利娩出。
胎头颅骨、颅缝、囟门及径线
(2)胎头径线:主要有4个:①双顶径: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足月胎儿的平均值约为9.3cm,是胎头最大横径,可通过B超测量此径来估计胎儿大小。②枕额径(前后径):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足月胎儿平均值约为11.3cm,胎头常以此径衔接。③枕下前囟径(小斜径):前囟中点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足月胎儿的平均值约为9.5 cm,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④枕颏径(大斜径):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顶部的距离,足月胎儿平均值约为13.3cm。
2.胎位
若为纵产式,胎儿容易通过产道。胎儿以头的直径最大、肩次之、臀最小。若胎头可以顺利通过产道,则肩和臀的娩出一般没有困难。因此,头先露有利于胎头娩出。臀位使胎头娩出困难。横位时,妊娠足月的活胎不能通过产道。矢状缝和囟门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记。
3.胎儿畸形
胎儿某一部分发育异常,如脑积水、联体儿等,使胎头或胎体过大,通过产道常发生困难。
(四)精神、心理因素
在分娩过程中,精神、心理状态可以明显影响产力,使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一般来说,产妇对分娩的安全性有顾虑,并对医护人员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除产妇应在产前门诊接受健康教育外,更应在分娩过程中,做好入院评估,提供必要的护理支持,讲解分娩知识,使产妇以最佳的精神心理状态顺利度过分娩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