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的形成与结构
1. 胎盘的形成
胎儿附属物
(1)羊膜(amniotic membrane):是胎盘最内层。是附着在绒毛膜板表面的半透明薄膜,无血管、神经及淋巴,光滑且具有一定弹性。
(2)叶状绒毛膜(chorion frondosum):是胎盘的主要部分。晚期囊胚着床后,滋养层细胞迅速分裂增殖,滋养层表面生出许多毛状凸起,以后发育成绒毛。 与底蜕膜相接触的绒毛,因营养丰富发育良好,称为叶状绒毛膜,胚胎表面其余部分的绒毛因缺乏血液供应而萎缩退后,称为平滑绒毛膜,与羊膜共同组成胎膜。
叶状绒毛膜分为两种,悬浮于充满母血的绒毛间隙中,称为游离绒毛;深入底蜕膜之中的称为固定绒毛。绒毛与绒毛之间的间隙称为绒毛间隙,其间充满母血,绒毛浸在母血中。
胎儿的血液经脐动脉,通过绒毛膜进入绒毛,再从绒毛的毛细血管网回流入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母血则经底蜕膜的螺旋小动脉,开口于绒毛间隙内,再经开口之静脉流回母体血循环中。可见胎儿与母体的血循环并不相通,而是隔着绒毛,毛细血管壁、绒毛间质及绒毛表面细胞层,靠渗透、扩散和细胞选择力,进行各种物质的交换。
(3)底蜕膜(decidua basalis):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占胎盘很小部分。底蜕膜表面覆盖来自固定绒毛的滋养层细胞与底蜕膜共同形成绒毛间隙的底板,称为蜕膜板。从该板向绒毛膜伸出蜕膜间隔,不超过胎盘的2/3,将胎盘母体面分成肉眼可见的18~20个胎盘小叶。
2.胎盘的结构
妊娠足月胎盘呈盘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重450~650g,直径16~20cm,厚1~3cm,中央厚,边缘薄。胎盘分胎儿面和母体面,胎儿面光滑,表面被羊膜覆盖,呈灰白色、半透明,中央或稍偏处有脐带附着,脐带动静脉从附着处分支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至胎盘边缘,其分支穿过绒毛膜板,进入绒毛干及其分支;母体面粗糙,表面呈暗红色,蜕膜间隔形成浅沟,把胎盘分成18~20个胎盘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