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利维·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71934)是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层次:实际发展层次与潜在发展层次。实际发展层次就是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发展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能力,由一定的已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潜在发展层次则是在借助成人帮助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种发展层次表现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每个个体的基本能力(实际发展层次)和发展区(潜在发展层次)都不同。最好的教育应该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如果教师或家长有针对性地让儿童尝试一些他能力以外的事物,同时又在他的发展区之内,则可以促进儿童的有益成长。
这一理论的提出,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经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水平。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他还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给予教学支架是为了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它要求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总之,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儿童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