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布散的部位。人体体表的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规划为十二个区域,就形成了十二皮部。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成网状分布,皮部则是以面来划分的。
皮部位于人体的最外层,正常情况下有抗御外邪、保护机体和反映病候、协助诊断的作用。《素问·皮部论》说:“皮着脉之部也。邪客于皮肤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由此,皮-络-经-腑-脏,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而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皮部。因此,通过审察皮部和络脉的颜色、形态等变化,就可以诊断体内疾病。《素问·皮部论》中:“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在治疗上,通过刺激皮部则可调整经络及其所属脏腑组织的失衡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临床上皮肤针、刺络、贴敷、热熨等疗法,都是皮部理论的具体应用。
从阴阳角度看,十二经脉分为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由于手足阴阳上下同名的经脉在阴阳属性上相同,特别是手足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位的分布范围相互重叠,所以古人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皮部合为六经皮部,《素问·皮部论》称之为“上下同法”。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注释说:“阳明之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此。”在《素问·皮部论》中对六经皮部设有专名,其名称分别以关、阖、枢为首。古代医家用关、阖、枢比喻人体三阴三阳气机变化,解释六经皮部的功能。《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关、阖、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功用殊也。夫关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司禁锢之权,枢者所以主动静之微。由斯殊气之用,故此三变之也。”六经皮部关阖枢的理论对六经辨证的机理有重要的意义。